什麼是團隊合作以及如何建構團隊意識?
上週我們參加了英國數位行銷指標性的全國競賽,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一起摘下冠軍,使英國可口可樂公司採用我們的行銷計畫,旗下英國市占率最高的連鎖咖啡店 – COSTA 將會使用我們的行銷活動方案!這段跨文化的團隊合作經驗讓我重新反思了過去職涯裡對「團隊合作」的誤解,也讓我想和大家聊聊:「怎樣強化團隊合作,達到最高效益?」
分工合作,不是靠少數人優秀努力
還記得學生時代老師常說:「營養師出社會後最常被反映的問題,就是不懂合作。」那時我很困惑:什麼叫不懂?我們不就是把任務分一分、各自做完嗎?
回想我職涯前段的日子,我拼命學各種技能,糖尿病、腎臟病、體重管理、癌症證書集好集滿,晚上補課、假日充實,每一刻都想讓自己「什麼都會」。但我慢慢發現,做得越多、不見得更被老闆肯定。有時候甚至被老闆挑剔更多。有時候老闆想要的全才,可能抹滅效率更高的團隊意識。
直到創業後換了位置,在領導者的角度才終於理解:很多營養師不是不努力,而是「太努力扛」,當遇到問題都會認為自己能夠解決,卻沒意識到,卡關時求救於能更高效率完成事情的人。硬扛自己不擅長的東西,效率、品質無法最佳化,肯定會被嫌棄。
而當然,作為領導的人/老闆也同樣必須學會認清,一個員工不是全能全才,他之所以做不好,不是他能力不足,而是因為老闆不懂得如何看懂這個人的潛能而將他放對地方。
真正的團隊合作,不是大家平均拼盡全力,而是:適才適所、相互補位。
團隊合作就是拼拼圖
再後來帶團隊,我開始習慣先和夥伴聊:「你的職涯目標是什麼?合作期待是什麼?你做什麼最有效率?喜歡什麼?」找到每個人的強項、熱情點,再對應任務安排。組織團隊的過程,就是分析團隊當下的人才優勢與劣勢,例如我是一個顧客開發能力、宏觀產業趨勢、市場潛力、策略層面、說服影響力很強,但是對於組織細節、流程拆解、研究與顧客關係維繫偏弱,因此在初期找員工就設定這些能力互補。而隨著業務拓增,便會思考如何增加團隊的組成,變成更具市場特色與符合團隊定位策略。
但我發現,很多營養師還是習慣獨自扛責、默默吃力不討好。當過程太累、太卡關,沒有找人協助,最後熱情耗盡只好退出。這也是我認為在經營營養師團隊最困難的地方,所以我會不斷開會、溝通,希望建立「工作卡住可以說出口」的團隊文化。不是等到情緒爆炸、身體過勞才說:「我真的撐不住了。」
但是在這個過程依然對很多人來說不舒服的,在亞洲的社會,從小就是被要求要考高分,更在醫療體系要求任何事都不能出錯,錯了就害死人命這樣根深蒂固的信念,延伸到了工作其他面向,害怕被別人發現犯錯。當要承認自己的不足、表達自己不會/不知道,很多人內在會有強烈的恐懼認為自己被完全否定、沒有價值,承認自己不會很多東西,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。

當一群能力強的人如何團隊合作,而不失去重要人才?
過去在台灣帶團隊時,因為我有比較多商業經驗,團隊方向大多是由我主導。這樣的合作相對直接、效率也高,大家比較傾向信任領導者來決定。但來到英國讀MBA,一切都不一樣了。這裡的小組作業,組員來自不同國家、產業背景都很強,大家都自認是「領導者」。
每次開會都有滿滿的意見碰撞,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,「誰主導?」變成了最棘手的問題。有時一場討論下來,根本無法收斂方向,甚至為了一點小事爭論到火氣上來。
剛開始我很不習慣,忍不住想:這樣的合作真的有可能順利嗎?
台灣式合作習慣,遇上國際式衝突文化
在台灣,很多人為了表面的和氣,會選擇不說出真正的想法。悶著悶著,內心小劇場不斷累積,最後不是退出、就是默默疏遠,沒有人真的把問題攤開來談。而在MBA的課程,不只不能退出團隊、還不能換組!有再多意見不合,也只能一起完成任務。老師甚至明白說:「你們要自己學會解決紛爭,這是團隊合作的一部分。」
剛開始真的是被強勢的印度人壓著打受不了!他們民族性即使沒有經驗、不會,都對自己想法超乎自信的表達,滔滔不絕地想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。起初我選擇忍讓,後來實在受不了,也放開了自己的真本性,跟著他們在教室叫囂,比誰說話大聲!

所謂團隊的安全感,不是沒有衝突,而是「可以衝突也不怕破裂」。
很重要的一點是,在我們課程開始前,我們的班主任給我們不斷地教育:任何事情在這個班的過程都會發生,你們要知道大家來這裡經驗學習,不論你們發生什麼事情都要知道你們是安全的,任何錯誤都是可以被原諒的。即使我們吵架翻桌,我們都知道這都是過程,過一段時間就沒什麼事,還是一樣互相吵鬧打屁。
理解團隊中,各個目標不同,找到期的平衡
我是一個很目標導向的人,有一段時間,小組吵到沒結果的時候,我就搬出我的壓倒性策略:大家如果想要成績高,在小組競賽中獲勝,就聽成績最高的。(我剛好都是每次組裡成績最高的那一個)
但後來漸漸的這個策略無法奏效…有很大的問題是:大家表面上想要高分這件事情是假的,有些人深層的動機,就只是想要作業完成、有人是享受解謎的過程,而最有趣的是我發現日本同學展現了十足日本民族性:我不要最佳策略,我要團隊和諧策略:也就是就算我們大家都支持A方案,但有一個釘子戶就是堅持要B方案,大家不聽他就會一直吵,日本同學就會想辦法說服原本我們選擇A的妥協B。我也是剛好那段時間在YT上有人分享日本人是會為了表面和諧集體委屈求全,一種很奇怪的精神!
團隊合作中對被否定的恐懼,如何變成價值轉移
在MBA接近尾聲我們參加全國性的行銷競賽。最終能順利完成取得冠軍,在於每個成員能「放下自我、共同決策」。整個提案中我是唯一有行銷提案經驗,但我不干涉其他們人製作的部分,而是信任團隊成員能夠很好的完成。工作的安排,按每個成員的個性與擅長的能力,分配範圍,再輔以其他人支援。整個行銷提案我們總共花了至少8週一點一點推進,甚至最後趕到在上台前2小時才做正式彩排。雖然,也許靠我一個人能很快三天就可以寫完,但是靠一個團隊互相慢磨,使得所有環節鉅細彌遺,讓評審聽完都能看到整個行銷專案落地的可行性與畫面感。
這也呼應到我過去常講的:一個人也許能走得快,但一群人,才能走得遠而長久。

面對這幾年愈演愈烈的跨界競爭壓力…
與其擔心被取代、害怕別人搶走工作機會,在無力感中懷疑自己,不如回過頭來,重新盤點自己的優勢與待補強的能力。真正關鍵的是: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與人合作、共創成果?
現在市場拚的,不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能力,而是團隊資源的整合力。我過去在許多直銷、微商等健康產業中合作時發現,
那些表面上個人月業績幾百萬的“健管師”,背後其實都有一整套團隊:多元背景的人在組織內分工、各司其職資源共享,不用說總公司也會給予資源幫助他們的事業發展,絕對不會是一個人能打出漂亮成績。
在這個時代,真正的競爭力,不是個人萬能,而是你能否站在一個讓彼此都能發揮的好位置上,打造出願意彼此成就的團隊。

營養師朱瑞君